大家都知道,在西汉和东汉之间,曾经横亘着一个短暂而动荡的王莽新朝,至于玄汉时期的那些政权就不再赘述了。王莽起初表现得非常出色,仿佛是一位贤良的政治家,然而,他却选择了篡位自立,这使得后世的文人对他充满了唾弃与厌恶,几乎将他推入了历史的深渊鼎宝融,污名累累,但这都是因为他的失败,处理问题的无能,而他的种种壮志未酬只能沦为历史的笑柄。
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王莽实际上是一位怀有复古情怀的理想主义者。当他坐上皇帝宝座后,毫不犹豫地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,试图恢复古代贤者之道。然而,理想中的圣贤治国方案,在当时社会背景下,显得有些不合时宜,根本无法解决当时面临的复杂问题。最终改革不仅未能如愿,反而造成了更深层次的混乱,加上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,使得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,纷纷选择起义反抗。 在众多的起义军中,有两支力量较为突出,一支是声势浩大的绿林军,另一支则是赤眉军。接下来,我们主要聚焦于赤眉军的形成与发展。赤眉军的创始人是樊崇,起初他的队伍不过一百多人,实力微不足道。然而,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中,一星火焰足以引起整个森林的燃烧。那时,因饥荒导致盗贼横行,樊崇凭借名望招揽了一批追随者。一年的时间里,他的队伍已经增长至一万多人,后来又陆续有其他起义的武装队伍向他投诚,樊崇的实力迅速壮大,已然能够和王莽的新军相抗衡。 “赤眉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正是与王莽的新军作战的过程中产生的。由于樊崇担心士兵们在战斗时无法辨别敌友,于是他提议将士兵们的眉毛染成红色,这样一来,便成了非常醒目的标志。赤眉军战斗力不俗,先后在战场上击败了新军,不过,无奈绿林军的实力更为强大,甚至攻陷了洛阳,并拥立刘玄为帝,刘氏家族在百姓心中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,而赤眉军却未能享受类似的声望。 刘玄为了拉拢樊崇,派人前去招降他。樊崇起初同意前往洛阳投降,但在并未获得实质好处之后,便又回过头来,决定继续起义,目标直指长安。然而,在此过程中,他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:必须选择一位姓刘的作为他们的标志性人物。最终,赤眉军选择了一个名为刘盆子的汉室宗亲,风水轮流转,最后赤眉军攻入长安,反倒是刘玄沦为投降者,而这段历史的变化也颇具讽刺。 在早期的时候,樊崇还坚持提出“杀人者死,伤人者偿创”的口号,可以算是一种军法令。然而,随着赤眉军的壮大,军中纪律却变得极为混乱,艰苦的战斗转身变为劫掠,众将士当场拔剑互相冲突,整个队伍的秩序几乎沦为乌烟瘴气。刘盆子作为皇帝,心中充满不安,而他的兄长刘恭看到赤眉军日渐猖獗,忧心忡忡,建议他主动退位。然而,不论刘恭和刘盆子如何恳切请求,甚至以泪水恳求,赤眉军始终将刘盆子推高不放,最终选择向刘秀投降。尽管刘盆子因病失明,依然得以善终,但他所经历的动荡与苦难,实在让人感慨万千。 发布于:天津市金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