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振钰(1927—2008年),天津人。尽管范振钰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,但他对相声的热爱却与生俱来。少年时期的范振钰常常把书包偷偷藏在家里,逃学跑去听相声蜀商证券,沉浸在那些幽默风趣的段子中。这个爱好不仅让他与家人的期望产生了冲突,也让他早早地踏上了相声的道路。
1950年,范振钰拜马三立的弟子班德贵为师,正式进入相声界,成为中国相声第七代的传人,加入了“文”字辈。这一刻,范振钰不仅收获了相声技艺,也肩负起了传承的责任。
刘文亨(1937—2001年),祖籍河北永清,生于天津。刘文亨的家庭背景深厚,父亲刘广文本就是一位相声演员。刘广文深知学艺的艰辛和成角的难度,他从小就严格要求刘文亨。在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,刘广文省吃俭用,让刘文亨上了三年的私塾,培养了他基础的文化素养。由于家中贫困,刘文亨最终还是被父亲送去学习相声。11岁时,他成了相声名家杨少奎的弟子,也加入了“文”字辈的行列。
展开剩余67%刘文亨的相声技艺非常全面,不仅擅长说学逗唱,各方面均有所建树,尤其是在“柳活”这一方面,可谓一绝。因其技艺精湛,被誉为“小侯宝林”。然而,命运对他并不宽容,1990年蜀商证券,他因中风不幸早早告别了舞台,年仅53岁。
魏文华(1937-2018年),天津人,同样出身相声世家。她的父亲是一位盲人弦师,母亲则是知名的老鸳鸯调艺人。魏文华和弟弟魏文亮从小便在父母的带领下学艺,且一直随着父母在东北一带演出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到天津。1952年,魏文华和魏文亮姐弟俩被相声大师武魁海收为门徒,成为中国相声第七代的传人,加入了“文”字辈。
1952年,刘文亨与魏文华初次相识,尽管两人并未立刻合作,只是简单的点头之交,但他们的缘分并未就此结束。1953年初,范振钰、高英培、刘文亨、王文进等一群年轻相声演员组成了一个青年演出队,由范振钰担任队长。这个年轻团队在台上台下互相支持,共同进步。队员们不仅演技精湛,也常常在闲暇时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,增添了不少欢乐。曾有一次,刘文亨甚至逗得魏文华哭了出来。
魏文华曾学唱了评剧名家新凤霞的《刘巧儿》,并渴望能够展示给大家。那天,她和范振钰搭档演出,在一段《报菜名》之后,观众热烈鼓掌,要求返场。魏文华便趁机开始展示自己学到的《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……》。当她唱到一半时,观众忽然爆发出大笑声,这让魏文华感到莫名其妙。其实,笑声的来源是刘文亨和王文进,他们在后台开玩笑,把自己的裤腰带挂在休息室的门上,做出上吊的姿势,搞得十分滑稽。显然,台下观众看到了这一幕,才忍不住笑出声来。
魏文华当场被气哭了,范振钰也忍不住怒火,在后台训斥了刘文亨和王文进。没想到,刘文亨并不认错,反而坚持认为魏文华学得不地道:“她学得本来就不行,听着很难受!”魏文华哭诉自己已经用心去学,甚至跟着大喇叭的录音学习,但刘文亨却不买账,“不管你跟谁学的,也不管学了多少天,我的意思是你学得不对!”
魏文华虽然觉得自己非常委屈,但她也没有继续争辩。她引用了老话:“像不像三分样”,试图为自己的表现辩护。刘文亨不以为然:“既然你提到是学新凤霞,那就得学得像,能不能学得更像点?能不能学个八九不离十?”
魏文华听着刘文亨的话,虽然委屈,但心里却逐渐理解了他的用意。范振钰虽然也认同刘文亨的观点,但他还是指出刘文亨和王文进的错误:一是演出中不该做出过于荒诞的行为,二是没有考虑到魏文华毕竟是个女孩子,可能更需要一些尊重。
作为队长,范振钰严肃要求刘文亨和王文进向魏文华道歉,最终他们也认错了,嬉皮笑脸地用玩笑和调侃让魏文华破涕为笑。从那以后,魏文华对刘文亨虚心请教,学唱技巧愈发成熟,成为了相声界的一位出色女艺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